走近科学家|文石林:把脉大地的“土行僧”
编辑:环保强 来源:华声在线 2017-03-26 14:17
小编有话说 文石林憨厚,寡言。抓起脚下一把红土,在手心里细搓慢捻,他才眉目舒展,好比摩挲着心爱孩子的后背。...

  祁阳县文富市镇官山坪村杨山冲——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所在地,也是文石林呆了快33年的小山窝窝。文石林憨厚,寡言。抓起脚下一把红土,在手心里细搓慢捻,他才眉目舒展,好比摩挲着心爱孩子的后背。半辈子和“土坷垃”打交道,他是守护、改良土壤的“科学农夫”,是远离繁华、纵横阡陌、把脉大地的“土行僧”。他还是年轻人眼中厉害的“科技男神”。

  

 

  文石林在查看土壤标本。

 

  文石林在查看采集回来的土壤标本。

  

  

 

 

 

  文石林(左二)与学生在交流红壤油菜种植。

  2月底下湘南,春风百里,桃红柳绿菜花黄。直到正午,跳跃了一路的春光水色,才收住脚步,乖巧地在眼前勾勒出一幅田园静物画。

  就是这里了。祁阳县文富市镇官山坪村杨山冲——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所在地,也是文石林呆了快33年的小山窝窝。

  文石林憨厚,寡言。抓起脚下一把红土,在手心里细搓慢捻,他才眉目舒展,好比摩挲着心爱孩子的后背。

  半辈子和“土坷垃”打交道,他是守护、改良土壤的“科学农夫”,是远离繁华、纵横阡陌、把脉大地的“土行僧”。他还是年轻人眼中厉害的“科技男神”。

  1柿子树,旧平房……

  53岁的文石林,觉得自己还蛮“结实”。

  “这柿子树高吧?我还能爬上去摘柿子。”拍着院子里那棵粗壮的柿子树,不苟言笑的文石林,这会儿笑得像个孩子。

  柿子树的另一头,立着第一任站长刘更另的半身雕像。他是湖南桃源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,著名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。

  老站长戴着眼镜,笑眯眯地瞧着他。1964年春天,刘更另选中这里建站,特地留下好几棵柿子树。那年年底,文石林才出生。

  2年后的1984年7月,毕业于华中农大土壤农业化学系的宁乡农家小伙子,被一辆自行车,驮到了实验站。

  这一呆,就快33年了。

  柿子树前,几间青瓦土砖的旧平房排开。当年老站长带着同事们建的“窝”,文石林住了好些年。

  巴掌大的小屋子,天花板上开了个大窟窿,露出一根根木板条,雨水把墙壁涂成了一张大花脸。

  推开一间没上锁的屋子,文石林忆起当年窘境:“一进站,每人发盏煤油灯,晚上常停电啊。天花板上掉石灰块,一下雨,半边床铺都湿了,现在我的右肩膀还有严重风湿。蛇?有!我就从这床底下捉过一条……”

 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“跳出农门”,没想到这里比家乡农村还差,还要和农民一样下田干活,弄得满身是泥。在当地老百姓眼中,站里的人甚至比农民还农民:“远看像要饭的,近看像卖炭的,仔细一问是实验站的。”

  慢慢地,一起分来的几位大学生都走了。

  文石林也有机会离开。1988年,他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读研究生。第二年,澳大利亚政府延期签证并自动转为绿卡。只要他愿意,就能成为那里的永久居民。

  出乎意料的是,1989年12月,获得研究生文凭的文石林,回到了官山坪。

  2为了小牧草,大男人练出了“绣花”功夫

  “这叫三叶草,就是当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。”

  走到老站长雕像旁的草坪上,文石林蹲下,细看一大片柔嫩的青草。草叶中心三道月牙似的白晕,像镶在翡翠上的小银钻。

  三叶草是一种优良牧草。从1986年之后,文石林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,就是牧草引种及栽培等红壤荒山改良技术。

  红壤是我国南方14个省(区)的主要土壤类型,约218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近1/3的耕地面积。但红壤是易板结、生产力低下的酸性土壤。美国土壤学家梭颇曾说,中国南方温度高,水土流失严重,红壤将变成红色沙漠。

  衡阳红壤实验站,就是刘更另、陈福兴等中国第一代土壤科学家,立志打破黑色预言建起的“科学堡垒”。

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解决“鸭屎田”等低产田问题,让老百姓吃饱饭,是站里的首要任务。文石林接过的,是前辈们移交的另一个重担:改良牧草种植,让荒沟野滩铺上绿地毯,不仅防止水土流失,还能种草养畜,造福百姓。

  为此,文石林不仅回来了,还跑到条件更差的冷水滩孟公山基地呆了5年。

  孟公山基地方圆1公里没有人家,要走七八公里路才买得到日用品。前3年,只有文石林和两位同事轮值,每次一个人在山里呆上1天。文石林回忆说:“夏天没水洗澡,就去一个大水渠里洗。水很深很急,一下被水冲出去2多米。”

  为了几株小草,大男人也练出了女人绣花般的细心。

  1996年,站里和澳大利亚合作牧草研究,要从2多种澳大利亚牧草里挑出合适南方红壤的品种。文石林和一位同事负责4多个品种的挑选。春天,每个品种要栽种3个观测小区,每个小区用铁丝围出一个小框。为了观察草籽的再生能力,每天要拔掉1多个铁丝框里发芽的种子,记录发芽数量,不能落下一天。如果前晚下雨,第二天发芽的种子会特别多,他们在地里要从早蹲到晚,头晕眼花脚发麻。秋天,他们又得一趟趟到牧草地里,将成熟的种子穗剪下来。种子比芝麻还小,拿在手上怕从指缝里漏了,打个哈欠又怕把它吹跑了……

  3颜家山上,他当起了“牛倌”“羊倌”

  小院对面,卧着一座叫颜家山的小山岗。

  那是文石林和同事们的牧草实验场之一。为了验证牧草效果,他还在山上当起了“牛倌”“羊倌”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国家牧草品种审定的“威恩圆叶决明”“迈尔斯罗顿豆”,解决了南方红壤丘陵区长期缺乏当家豆科牧草的问题。他提出的牧草栽培管理技术及草畜综合发展配套技术模式,累计推广牧草4多万亩,为农民增收9亿多元。

  沿着小径上山,熟悉的一景一物,引出了文石林更多回忆。

  “那是当年的牛圈,我们一次就养了16头牛,还养过4多头羊。牛圈里老鼠多,一棍子过去能打晕好几只……

  “这是储水的水池。牛喝?站里人喝呢,黄泥巴水稍微沉淀一下,不少人得了结石病……

  “气象观测点那时还建在山上,每天每隔3小时要记录一次数据。1986年冬天,住在山上负责记录的临时工出了事,我顶了一个多月的差。每晚8点钟路过这片坟地,风很大……”

  官山坪的山山水水,见证了文石林青丝变白发。

  拐过山腰,一大片斜坡地上,不少小土丘里种着油茶树,还有刚出苗的黄花菜,立着“油茶加花生”这样的一些小木牌。这是文石林211年开始的“不同种植模式生态效果定位试验”。

  绕过山脚,穿过油菜花地,开阔的平地分成很多小区,有的地里麦苗绿油油的,有的稀疏得像癞子脑壳……这里是“国家红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”,一系列长期定位实验始于上世纪9年代。

  4他是“科技男神”

  实验站附近的农田里,一块“水稻阴离子实验”的灰色碑石,与翠绿的望梅娘、紫云英相映成画。

  这是1975年刘更另布置的中国第一个土壤肥料长期定位监测。从这块农田里收集的各种数据,已成为中国土壤研究的“宝贝”。

  至今,文石林还记得刘更另站在这里说的话:光坐在实验室搞不好农业科学。老老实实扎进农村,才能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
  近年来,红壤的酸化日趋严重。文石林目前的重点科研项目是“东南丘陵区红壤酸化过程与调控原理”。这是2014年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。文石林所在的科研组已收集分析了2多个土壤样品。“2016年5月,国务院发布了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维护土壤健康成为焦点,也是我们科研的重点。”

  文石林颇为欣慰的,是年轻科研人员的加入。因地处偏远条件艰苦,实验站曾多年未招到一名大学生,科研人员平均年龄5岁左右。25年,通过媒体呼吁,那一年来了大学毕业生黄晶,现在已成为骨干。现在,文石林的两名研究生也在官山坪安了家。黑龙江小伙子刘立生和当地姑娘结了婚。石家庄姑娘张璐也和站里的年轻人蔡泽江成了一对。

  在张璐眼里,文石林有“超强大脑”,哪块地可做什么实验,他看几眼走几步就知道,有些实验结果他算起来比电脑还快。她惊呼:“文老师简直是我的科技男神。”

  张璐1984年出生,正是2岁的文石林来官山坪的那一年。

  她来站里的21年,赶上实验站成立5周年。进站左侧的小坪上,立起了一块题名“红壤丰碑”的大理石。

  这是老百姓和当地政府为实验站树起的第三块碑。

  文石林:1964年12月生,湖南宁乡人,博士,研究员,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副站长。198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。长期从事牧草引种与栽培、稻田培肥、红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,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9项,发表论文5多篇,合作主编专著3部。2014年入选科技部“最美科技人员”人物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等作了报道。衡阳红壤实验站始建于196年,是我国建得最早的农业试验站之一,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3项,为当地培养了5多名农业技术人员。25年,该站当选为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(群体)。











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
最新文章

青春诗篇写在鄱阳湖畔(保护区里的年轻人(12))

青春诗篇写在鄱阳湖畔(保护区里的年轻人(12))

林发荣在保护区为越冬候鸟投运食物。 守护好候鸟的栖息地,也...

 

“排污许可人物风采”胡瑞彬:责任在肩,不可懈怠

 “排污许可人物风采”胡瑞彬:责任在肩,不可懈怠

3月12日晚,怀化市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减排服务部的办公室里灯火...

 

衡阳县:特殊的“抗‘疫’战士”

衡阳县:特殊的“抗‘疫’战士”

在衡阳县有一群特殊的抗疫战士,他们不是白衣天使,也不是战...

 

抗疫战线上的环保铁娘子

抗疫战线上的环保铁娘子
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打破了生活原有的平静。面对凶猛的疫情...

 

一位“老环保人”的坚守与执着

一位“老环保人”的坚守与执着

一位老环保人的坚守与执着 记益阳市生态环境局资阳分局张前利...

 

环境监测人,我们在行动(二)

环境监测人,我们在行动(二)

环境监测人,我们在行动(二) 记益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优秀共...

 
 
点击排行榜
  • 周点击排行榜
  • 月点击排行榜
 

版权声明 | 法律顾问 | 网站地图 | 营运中心 | 移动传媒 | 微网站

湖南生态环境网版权归湖南湘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
备案号:湘ICP备17001873号-1  营业执照注册号(统一社会信用代码):91430111083552563Y    客户服务QQ:2718933420
Copyright © 2017 - 2020 湖南生态环境网 All Rights Reserved